真正的现实主义,是敢于不”现实”
如果说人类最初的现实主义,是在自然环境中求生的本能
那么今天,大多数人所谓的“现实”,早已转移到由人造规则和制度构成的社会框架中
我们逐步脱离自然与物质环境,而构建起精神的、乃至虚拟的空间
也在这个过程中演化出了全新的需求与追求
需求从来都不是彼此对立、谁凌驾于谁之上的,而是相互塑造、纠缠在一起无法分离的
可以举出多少物质影响精神的例子,就同样有多少精神决定物质的
所以,“为什么而活”“怎样好好地活”,就是现实主义
它的对立面不是理想主义
恰恰相反:一个人若能找到自己的理想,为之前行,哪怕只是匍匐前进,我认为,他就是现实主义的践行者
而那些试图用“不现实”来规劝你的人,不过是希望你活成他们的理想罢了
以上其实只是我以前半成品的一些思考
出发点是:一直隐隐觉得,传统上定义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那种对立感,是不合理的、不足以说服我的
我就一直试图在找到一种方式把这个错位感表达出来,但我一直没找到现实主义真正的“对立面”究竟是什么
你们也可以思考下,很好玩的,现在立刻马上暂停想!
分享一下我的感悟:
前几天我灵机一动就想啊
构成你最大现实的,就是你自己
除了很极端的案例之外,我们对环境也是有一定选择权和掌控力的
这个掌控力可能有限,但对于你自己,会大得多
然后我一下就明白了:
如果我们把现实主义中的“现实”看作是包含了是“自己”,那现实主义反而不应该是屈服于现状,而是直面它!
直面现实,无论这是环境给的生存压力、社会构造的条条框框,还是内心深处的欲望与恐惧,都是去找到一种诚实的、里外合一的活法
理想主义常被误解为“回避现实”,但事实上,一个有理想的人恰恰是最清楚现实的人:
他知道现实的困难,对现状抱有不满,所以才以理想作为方向
这是化被动为主动:所以理想主义不是回避,而是回应——它不是逃离现实,而是对它诚实
所以我们再去分析现实主义最大的对立面,其实就是逃避主义,是否定、麻痹、伪装自己,忽视问题的存在,不敢承担改变的代价,比如
- 盲从权威而不加思考
- 拒绝选择、没有作为、自我麻痹
- 甚至把“这不现实”当作一句万能的挡箭牌,为了合理化自己的不作为,反过来讥讽在逆行的人
行为经济学发现叫现状偏见(Status Quo Bias, Samuelson & Zeckhauser, 1988)和损失厌恶(Loss Aversion, Kahneman & Tversky)的现象
是指人们普遍都会有的倾向于维持现状,恐惧可能有损失的风险,即使改变更有利
那些用”这不现实”劝阻他人的人,可能只是受惯性的影响,而不去试图对不合理的现状做点什么
真正的现实主义者,绝不是看清了世界的荒谬就屈服的人,而是即便看清了,也依然选择用理想去回应现实、改写现实的人
我当时这一整个逻辑理顺的时候,真不夸张,开心到张牙舞爪的,就像给堵了的下水道疏通了一样爽!
谢谢你们听我这些碎碎念
无奖竞猜本视频说了多少次“现实”,如果有猜对的我就公布答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