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

世界上的第一个神经元
生物界最强外挂?神经元的崛起!
神经元的诞生:远古大逃杀的馈赠
为了吃饱,它们世界上的第一个神经元
智力的起源:世界上的第一个神经元

引子

生命在地球上虽然存在了40亿年,但绝大多数时间里——它们根本没有智力
而如今我们每个人的大脑有800多亿个神经元
你有没有想过,曾经没有脑子和智力的世界,生命靠什么活下来?神经元一开始到底是为了干什么,是为了思考吗?(偷偷告诉你:否)那么第一个神经元是怎么出现的?

开场白

大家好,欢迎来到我的频道! 这是个全新的频道,今天第一期视频,我想开启一个系列聊聊大脑与智力的演化历史
我会从最早有神经的生物开始,看智力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——这个是主线
还有一条支线:因为我研究生学的是数据科学里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这块,你会发现自然演化出的生物智慧,跟人为设计的神经网络,虽然有截然不同的地方,但又有很多本质是相通的:了解生物智慧,能启发我们设计出更好的人工智能;而改进人工智能的过程,也反过来帮助我了解到更多生物智能背后的原理
这个内容受到了很多本书的启发,其中有一本刚刚出版只有一年多的书,叫《智能简史》,是它直接导致我有了想要做这个系列的想法,并且视频中会用到的很多插图也来自于这个书

神经出现之前的地球

要聊大脑的起源,咱先得看看无脑时代的地球是什么样的
在脑子出现之前,地球上的生命已经繁荣昌盛了非常久
有多久呢?30亿年,差不多是恐龙灭绝到现在的50倍
所以其实生命自从诞生之后85%的时间里,是完全不存在智力的
所以,每次你开始觉得自己有多么愚蠢的时候,想想这30亿年,没脑子没什么可怕的,也能活下来

想弄明白为什么脑/智力诞生了,要先弄明白脑的组成部分——神经——为什么会出现
那要弄清楚这个,我们先要回到远古时期的地球看看那十个怎样的环境

先决条件1:有氧呼吸

最早的生命形式在海洋里形成了原始细胞(名字给人一种仙侠小说的感觉)

生命最本质的过程就是复制自己/繁衍,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
这个过程需要两个东西:原料和能量,不能无中生有:

  • 原料:大气中充满了氢气/甲烷等无机物,以及氨基酸等有机物
    • 这儿插一句啊,其实组成生命的基本单元——有机分子在宇宙中非常常见,我们在陨石、彗星、星云中都发现了包括氨基酸在哪的大大小小有机分子接近300种(不过生命起源这个话题留给下一回,咱们说回地球)
  • 能量:深海热泉的热能催化下,进行无氧代谢:比如发酵/无氧呼吸,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,将有机物分解成更简单化合物,并产生能量

本来大家靠着无氧代谢,活得也还行,但咱现在知道,有一个很重要的能量来源——太阳能咋没人用啊
光合作用横空出世,直接开挂不跟你们玩儿了:将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作用下转化为糖,并释放氧气

  • 原料:用充足的无机物,合成需要的有机物(不需要抢氨基酸了)
  • 能量:糖作为燃料用来代谢可以供能,而只要太阳还在就可以制造更多的糖
    光合副产品氧气,大氧化事件,彻底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和生命的发展走势——神经元出现的第一个先决条件

这是因为由于氧气的到来,生物界迎来了一个关键的变化:能量的获取方式变了
氧气是一种高度活跃的物质,糖的氧化可以释放大量能量:有氧呼吸的效率是无氧呼吸的18倍,谁用谁知道!
于是一些微微生物适应了这样的环境,甚至加以利用,演化出
有氧呼吸:把氧气和糖转化为能量、以二氧化碳为废气
有氧呼吸 ↔︎ 光合作用 大气成分达成平衡,生命得以长存

==有了有氧呼吸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?

  1. 有氧呼吸效率太高了:是无氧代谢的18倍
  2. 有了更多能量,也可以支持更大的体型
  3. 能量供应提升+体型可以更大,给行动和捕食创造了条件:光合作用 = 躺那儿 vs 有氧呼吸需要糖,而有机物并不是空气里漂着的,怎么办?抢!捕猎者出现了!生物之间的竞争从“谁能长得快”还新出现了“谁能吃谁”

在有氧呼吸出现前也不是没有微生物以吞噬和消化别的微生物为生,但它们因为能量效率很有限,所以行动很简单、缓慢、不精准
所以大部分微生物没有很强的生存和竞争状态,争夺更多是空间和资源的,而不是吃掉彼此,这个被打破:捕食者和猎物
军备竞赛(捕食者演化出更强的能力,猎物也演化出更强的防御)推动整个生态圈进入了更激烈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状态,大大加速了生物演化的速度和复杂性

有氧呼吸提升了能量供应,捕猎正式登场!一部分微生物开始以激烈的捕食为生

先决条件2:多细胞

单细胞捕猎:吞
但猎物也不是吃素的(虽然它们的确在吃素)为了不被吞掉,大家开始变大
两个策略:

  1. 变大,可惜单细胞的体型有极限,因为两个限制:
    1. 细胞物质交换考扩散,体积增长立方倍增/表面及增长平方倍增,物质交换效率降低
    2. 单细胞太大,细胞核离哪都远,信息管控效率降低
  2. 怎么办?抱团取暖,进化多细胞

捕食者目前进食和移动的方式都是单个细胞层面的
如果想要摄入更大的猎物,必须也形成多细胞

插入:如何研究古早的生物:

  1. 化石(通过化石,我们可以研究生物形态、生活环境、演化过程;但化石记录并不完整,因为很多生物(特别是软体生物)很难被保存)
  2. 现存生物里,生命之树上的“亲戚”,推测共同祖先
  3. 现存生物里,生存环境与过去比较像的
    类比:你家族是铁匠,你家留在村里打铁,别的很多亲戚开枝散叶去了别的地方,转行做什么的都有,他们的后代如果想知道自己祖上是什么样的,找彼此可能看不出什么,但是如果他们回到村里,看看你家还在打铁的样子,就能更容易推测出祖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
    有些生物更接近祖先的模样,是因为千百万年来它们生活的方式和环境都没有太大变化,没有受到很强的演化压力,而且物种分化往往因为脱离了原有的环境,后来分化的物种往往是进入新环境后,迫于新的适应压力,演化出不同的形态,越与祖先的样子相差得更多

单细胞向多细胞过渡的“铁匠”:领鞭虫

因大小所限,单细胞内部信息的传导复杂程度也受限
但多细胞形成了细胞之间交流的基础,远远提升了这个的上限

先决条件3:分工

就像领鞭虫一样,最早的多细胞可能从很松散、只是时不时聚在了一起,慢慢变为更复杂的协作
但我们知道,任何协作,最好的方式是分工
人也是如此:我们有有37万亿个、200多种细胞:血/皮肤/肠道/肌肉/免疫等等——功能不同,目标一致:整体的生存

分工就和公司一样,可以

  1. 提高效率:专门消化/运动/繁衍
  2. 结构更多样:发展出更复杂的生存方式

动物最早有细胞分化的鼻祖,很可能是类似今天的海绵、或与海绵的共同祖先相似的生物

  • 领细胞:通过鞭毛产生水流,过滤微生物(最具代表性的细胞,类似领鞭虫)
  • 变形细胞:消化和运输养分,修复和再生
  • 针细胞:分泌矿物质骨针或有机海绵纤维,防御作用(之所以为海绵)

分工使得可以有专门一种细胞,只负责感知与响应,这就是神经细胞

总结先决条件:能有氧呼吸的、分工化的多细胞捕食者——终于在这时,第一个神经元出现了

第一个神经元

最早的神经元可能就出现在类似珊瑚虫的刺胞生物里
珊瑚由数千个珊瑚虫组成,每个都有一个消化腔和口,周围长着一圈触手
触手漂浮在水里,表面的感觉神经细胞细胞察觉到猎物时,会引发它传递这个信号,让体内遍布神经网会协调触手会迅速收缩把食物拽入消化腔

神经元带来了的

  1. 对环境的感知
  2. 响应
    其他种类生物不也可以吗?
    比如向日葵可以调整花朝向阳光、捕蝇草触毛和含羞草通过抽离水分实现叶片的移动
    真菌的菌丝网可以信号传输进行远距离沟通,将养分从资源丰富的地方转移到资源较少的地区

区别在于响应的性质
相比于植物和真菌,珊瑚虫捕捉-张嘴-吞咽-闭嘴,一系列需要迅速、精确、协调、可以反复进行的运动,没有神经做不到

所以人类早期的祖先,很可能经过了类似今天海绵的过滤水流获取营养的阶段,在捕食的演化压力的驱动下,发展成类似今天珊瑚虫和水母的阶段:有简单神经机制协调运动的动物

最初神经元的出现只是为了完成捕食和吞咽这个简单的任务,但它为后面智力的发展奠定了最至关重要的基础

神经元的特性

现在的动物的神经元种类多样、形态各异,但最令人震惊的发现却是:它们的运作方式几乎完全相同
这意味着无论是智力处于什么程度的动物,神经系统都有着同样的基本构成要素
所以真正把你和水母区分开的,并不在于神经元本身,而在于数量、复杂程度,和连接方式

那让我们看看所有的神经元究竟有什么共性,4个最显著的:

  1. 单个信号“全或无”的放电模式:神经元要么完全激活,要么完全不激活
    前三个都是Edgar Adrian发现的,因此拿了诺贝尔奖;他就很奇怪,感知(明暗 声音大小 疼痛程度)是有强弱的,那强度的信息如果不是由信号的强弱决定,那是怎么传递的?
  2. 频率:青蛙腿实验,刺激越强,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越高
  3. 适应性:
    将自然界的各种强弱程度(比如光的明暗)转换为放电频率有一个问题:变化范围广到远超频率可以编码的范围
    以视觉为例子:阳光下看一张白纸进入眼睛的光量比月光下多一百万倍(黑色的字比纸还亮30倍)
    所有的感官都需要区分跨度巨大的变量,频率最多500次/秒,不可能编码出一百万倍的差异
    也就是说如此庞大的范围要压缩进0-500次区间内,放弃绝对对应关系,保留相对精度信息:适应 = 并没有固定的自然变量与放电率的对应关系,相反神经元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阈值来适应环境(很亮,平均阈值就搞;很暗,平均阈值就低),避免被刺激过度或不足,这样确保无论强光弱光下都有有效的信息进来、都看得见,别的感官也是如此——多么轻/重的触碰、大/小的声音、还是浓/淡的气息都可以捕捉到
  4. 神经信号在神经元内部传递的是电信号,但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(信号≈快递,内部是高铁,之间是人工派送)
    1. 内部:电位的改变(如图)像多米诺骨牌,依次倒下
    2. 之间:连接的神经元之间有微小的间隙,一边释放神经递质在纳秒级的时间内与另一边结合,信号就递过去了
      1. 兴奋性神经元: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,使它们连接的神经元更容易产生放电
      2. 抑制性神经元: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,使它们连接的神经元更难产生放电

总结好处在哪

  1. 全或无:这让它们能够对微小的刺激做出反应
  2. 频率编码:可以根据触觉或气味的感官强度调整反应的程度
  3. 适应性:可以动态调整感官阈值,能对席位的刺激保持敏感,又避免在强烈的刺激下过度兴奋
  4. 抑制性神经元:这让神经元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
    可以遵循“当A发生,做B,不做C”的规则,虽然这样的逻辑并不是神经系统的独创(单细胞生物的化学信号反应早有类似存在),但在多细胞生命演化到更大更复杂时,神经元回路重新演绎这种逻辑使它在更大的尺度上变得可能

这些特性在所有动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,即使是没有大脑的动物(如珊瑚虫和水母)也都具备
这时虽然神经演化出来了,但它们没脑子,只有分布式的神经网执行这最简易的操作,离复杂行为和智力十万八千里
但基建已经铺设好,脑子的出现大势所趋,只是时间问题

最早期的脑子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形成的?且听下回分解

Attributions
Oxygen icons created by Freepik - Flaticon
Cell icons created by Freepik - Flaticon
Coral icons created by Freepik - Flaticon
Worm icons created by Mayor Icons - Flaticon
Neuron icons created by Freepik - Flaticon
Brain icons created by Roundicons - Flaticon
Sea worm icons created by Freepik - Flaticon
Biota icons created by orvipixel - Flatic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