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,但也不全是
开场
结果和你想要的一致
传承/学习
- 价值观,道德感
个性分化 - 鼓励不必像他们一样,可以更外向
施虐者的孩子,更有可能也是施虐者
离异家庭的孩子,离婚率也更高
这些沉重的统计数据,好像印证生活常识:被什么样的家庭养育、向什么样的父母学习,决定个性
但如果接受这个常识,又出现了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
反叛
- 父母总是强调安全、稳妥、规矩;但我喜欢尝试新东西,喜欢不确定性和冒险
你想不同,但结果一致 - 小时候没注意,但长大后常常被别人说:“你说话的语气/语调/吐槽方式和你爸(或妈)一模一样!”或者冷不丁一句话自己都觉得
- 我妈拧完抹布挂在水龙头上,以前觉得影响美观,结果自己也…
- 我爸讲话总喜欢先铺一大堆前因后果才说重点,我以前觉得他好啰嗦,后来发现我做报告也喜欢这样铺垫,觉得听众‘得知道来龙去脉才听得明白’
你想一致,但结果不同 - 我想攒钱,没攒下来过
教养/学习决定个性,但又有很多时候
- 哪怕教养,但我不学 / 但我理应潜移默化却又结果不同
- 哪怕我避免,又惊人的相似的地方
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,自己的个性到底是谁塑造的?
最近刚看完一本书叫Genome给了我一个惊人的答案:
我们常识里认为:家庭的教养,对于个性一定有着压倒性大的影响力
但一个又一个研究发现,实际上它要远远小于另外两个因素:
一个是遗传给你你自己与生俱来的、另一个是你在外的独特经历(包括朋友/校园/职场等)的影响
我们先拆解一下,为什么过去很多对于“养育决定论”的证据都存在严重缺陷:
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惊人漏洞:施虐者的继子女,并没有因此习得暴力倾向,也没有而变得更有可能成为施虐者!
说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养育方式,这个相似性,不是模仿出来的,而是通过基因遗传下来的
研究
多个对数万对双胞胎和收养兄弟姐妹的研究,对于可量化的大五人格
- 经过长期验证、具有良好区分度的量表。虽然它也有争议,但在研究中被广泛接受
- 稳定特质,而非短期波动
- 较为客观、适合量化的
进行长期追踪,综合起来有了上面这个数据
左边是指这每一对子女之间是什么关系,同卵基因完全一样,异卵/普通兄弟姐妹则共享大约50%的基因位点
右边是具体这对关系中两人个性的平均相似程度
最有趣的一组数据
行为遗传学里一个长期争议又非常有意思的现象:人格中很大一部分变异无法归因于基因或共享家庭环境,只能归到“非共享环境”
非共享环境:
它指的是兄弟姐妹之间不共享的经历,比如:
- 有不同的朋友
- 被老师差别对待
- 目睹不同的事件(车祸、疾病等)
- 排名顺序不同(老大/老二)
- 自己对相同事件的主观解释不同
关系类型(默认共同抚养) | 人格特质相似度 |
---|---|
同卵双胞胎 - 100%共基因 | ~50% |
同卵双胞胎 - 100%共基因(分开抚养) | ~40–50% |
异卵双胞胎 - 约50%共基因 | ~20–25% |
普通兄弟姐妹 - 约50%共基因 | ~20% |
无血缘的收养的兄弟姐妹 | ~0–5% |
无血缘、无共同抚养关系 | ~0% |
(注:这些结论基于普通成长环境;表格数据表明遗传因素对个性的影响程度,同卵双胞胎即使分开抚养仍保持较高相关性,而收养关系的兄弟姐妹几乎无显著相关性) | |
播客仅录音部分:复读一遍表格 |
结论
我们能从这个表格看到几个很有意思的结论:
首先是同卵双胞胎,无论是共同还是分开抚养,人格相似性几乎差不多,意味着:他们作为基因100%相同的人,在同一个家庭还是在完全不同的家庭这件事,对个性影响远小于我们预期
控制完基因这个变量,再控制环境:去看第1/3/4/5排,都在同一个家庭里共同抚养的,随着基因的相似性从同卵、到异卵、到没有血缘关系,他们个性的相似性是依次快速递减,尤其是收养的兄弟姐妹几乎是没有,意思是两个本无血缘关系的人,哪怕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长大,也并不会长大成为相似的人
这让我联想到之前看到过一个比喻:孩子要当植物去养!
父母确实像园丁——再耐干旱的仙人掌也需要水,否则无法存活,而土壤/施肥又会影响其是否茁壮成长,这是园丁可以做的(这里推荐Bruce Perry的《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》展示极端忽视如何破坏发展),但是再肥沃的土壤也很难让一朵花变成还是一棵树
在这个视角下,重新去看现象,就非常合理了
很多我们很难改变的脾性和举止,是由遗传而与生俱来的,哪怕有些特质并不是我们自己希望拥有的
叛逆:也是在面对既定价值观的传输,我们天生有着惊人的独立辨性和抵抗力,而这种本能的存在,也许正是为了保护我们与生俱来的个性,让它不被轻易地改变了
提供底线,安全感,降低焦虑
也要意识到,影响是有边界的
人不是一张白纸,个体差异和内在天性一定存在,无法完全按照想要的方式去塑造
尊重本性,对父母对子女都会更好
限定
不过需要注意,家庭在早期很多特定领域影响还是巨大的:依恋模式、三观、道德观、语言、认知发展等
而且,我们上面说的是统计学上的、群体层面的、普通家庭的
非常极端负面经历(如严重忽视、虐待、贫困、战争)会压倒本来的倾向,导致发展失调;继续之前园丁的比喻就是:不浇水,不论是什么品种的植物都大概率会枯萎
不过我为什么说早期,是因为这些影响虽然伴随终生,但随着子女年龄不断变大,所处环境逐渐从家里走向外界,影响的程度是越来越小的
有大量研究发现尤其到了人生后半段,显现出的原生家庭以外人格核心的那部分,其实家庭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,确实更来自于自身行为和与外部世界的互动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,为简化理解、聚焦主干,我这里忽视了表观遗传/基因烙印/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等复杂的机制,但其实先天和环境不是相互对立的(买个伏笔,也许会再录个视频讨论这个)
并不存在一个真空中的先天的样子,因为所有先天的特质都是在环境中激发出来的,比如一个人是遇e则e,而另一个是为i做e,你看到的是他们可能都是e,但其实是出自完全不同的个性
而环境也是一样道理,每个人对于它的反应方式不同(甚至相反),就如同有些人面对压力会丧失动力而有些人可以化作动力一样
所以可见在个人身上它们永远是相互作用的,不能一刀切
关于个性的可塑性
接纳
关于个性是否可以改变,我们说到个性其实有很强的先天的成分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被它锁死了
相反,前面也说到,你独特的经历以及你选择什么样的环境,反过来也会塑造出不同的自己
而且了解了这一点,知道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特质是天生的,反而能让人更容易接受和改变它
Genome这本书提到有一组心理咨询师发现,当他们不再试图以“医生治疗疾病”的模式去纠正客户的性格(比如腼腆内向和高敏感),而是告诉他们“这就是你与生俱来的一部分,不是你的错”时,神奇的是人反而放松下来,腼腆的程度也减轻了
另一方面是:接纳比改造更有效
婚姻咨询师也发现类似的现象:当伴侣明白对方的某些习惯可能是天生的、很难彻底改变时,反而更容易接纳对方,积极地找到更好相处的办法。同理,当父母知道孩子的性别认知或者取向是先天的,而不是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导致的结果时,往往更容易接受现实,导向更好的关系。
结论
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——是谁塑造了你的个性?研究告诉我们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:
基因和遗传给了你初始配置,你主动选择的经历又书写你的独家剧本,这两个各占快一半;而家庭虽不那么影响人之间有差异的那些个性,但对于塑造我们都追求的安全感是极为重要的
而关于可塑性这块,我觉得很鼓舞人心的事实是:
接纳天性能让你更从容(明白你的出厂设置不是缺陷)不去对抗它之后反而才能引导它去往你想要的方向走
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,不是认命,而是熟识人生的使用说明书,才有改变的可能
你自己的经历中,你身上有没有什么特质,是无论别人怎么反对,你都坚持不改的??欢迎评论分享!
这个视频其实是我这个频道的第一次尝试,有什么建议也欢迎留言!
配图/注释
Genome
表格
The Heritability of Personality Meta-analysis (Bouchard & Loehlin, 2001)
Meta-analysis (Polderman et al., 2015)
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(Bouchard et al., 1990)
大五人格:开放性(Openness to Experience)、尽责性(Conscientiousness)、外向性(Extraversion)、宜人性(Agreeableness),和情绪敏感性(Neuroticism,原译’神经质’)